功能行为说 1:有伤人/己的行为怎么办?

 行业动态     |      2022-05-09 19:23:22    |      Smart ABA

写在前面的话:

功能行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 Analysis)是行为分析专业重要的“秘密武器”之一,是每个BCBA的专业素养,正确的功能行为分析可以让孩子的行为说话,真正告诉我们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更加科学地定位孩子当下的行为功能,指引老师找到更加恰当的方式去替代目前不恰当的行为。但是完整的功能行为分析为了科学的严谨性,非常耗时耗力,通常需要2-3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评估。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出于伦理和现实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马上改善孩子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简化功能行为分析。

今天我们来借鉴一个典型的实际案例来看看我们可以怎么使用简化的功能行为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干预孩子的行为。今天的明星宝宝是小K,五岁,活泼开朗,认知能力强,但是兴趣狭隘,规则意识弱,一旦发生分歧或者需求无法被满足,就会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妈妈爸爸反应孩子认知学习很好,但是因为这些行为,很难融入小学,“上学难”。现在我们看看怎么使用简化的功能行为分析来帮帮小K改善自己的行为。

行为定义


 我们需要找到我们希望改善的问题行为(不恰当行为),注意这些希望被改善的行为是可观察的可被量化的,比如“非常暴躁”不如“在椅子上不断摇摆身体,会出现使用拳头击打同桌”来的可视可记录。现阶段,我们可能会发现需要被改善的行为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形态,比如躺着打滚,大声叫骂,乱扔玩具等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行为都记录下来。我们现在记录的是行为的形态。


当我们定位了需要改善的行为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结合情境,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目标,为下一步确定行为的功能做准备。现在,根据我们已经记录的行为,我们需要发现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比如是否生病了,长期失眠了,某个特定教室,甚至是否出现了陌生的人或物。


排除这些特殊原因后,我们再详细地记录这些行为发生之前发生了什么(行为发生前3秒),比如正在进行教学,正在过渡新的活动,正在提要求等等。然后,还需要记录该行为发生后,所在环境里面相关人员给的反馈,也就是行为发生后得到了什么的结果,比如老师骂了孩子,比如孩子被移出了教室,又比如同伴嘲笑了孩子。再次,我们开始收集基线数据并分析他们的功能,看看这些行为发生的情况和目的。


而行为的功能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获得逃避。基本上,大部分孩子行为的功能都可以用这两大类来概括。我们现在需要从行为的功能角度概括定义行为。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11.png





案例分析



      小K是属于谱系里面能力不错的孩子,平时就在普通幼儿园上课,但是在校期间老师反应小K融入集体困难,很少会主动发起对话,很少跟同伴交流,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所有人绝对不能碰或者批评他的玩具(某玩具汽车的车轮)。来中心后,我们根据简单的功能行为分析,概括发现小K上课期间的行为有以下功能。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23.jpg



我们现在知道小K的行为功能有三种,即获得某物品,寻求他人关注和逃避现有任务。针对小K不同的行为功能,我们开始着手制定孩子的干预预案。一般情况下,一个好的行为干预预案需要全方位考虑孩子的能力和长期成长目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不恰当的行为,这样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前事干预,即行为发生之前我们可以怎么做去预防或者替代不恰当的行为;当问题行为发生后,我们也能够详细知道怎么正确科学处理该不恰当的行为,所有相关人员需要保持行为干预的一致性。基于我们对小K入学时的评估,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干预方案:


前事干预




      根据我们的评估,小K整体来说,社交能力比较弱,几乎没有跟同伴主动发起过对话,而且他的兴趣非常狭隘,只喜欢汽车的车轮。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也倾向于使用暴力直接的手段,比如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根据数据记录,小K对于情绪的认知和控制也比较弱,在生气/伤心/开心等情况下,尤其是负面情绪下不知道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一旦遇到矛盾或者冲突,会直接使用直接暴力手段,比如打老师/同伴,并且他很容易陷入当下的情绪中,老师引导他过渡到下一个活动就很困难。


同时,他有不少寻求关注的不恰当行为,比如爬到柜子上,乱扔玩具等。根据基线数据,他平均每4分钟就需要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在不知道如何正确获得关注的情况下,他会使用不恰当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注。但是如果求关注的需求被满足,他对于这一方面不恰当的行为就会减少,这个在上课过程中非常有意义。


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开始提高小K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情绪控制。同时,我们会根据时距(4分钟开始)主动给予小K关注,满足他寻求他人关注方面的需求,稳定他上课的规则和秩序。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25.png



前事干预主要着眼小K长期的发展目标,从能力上提升孩子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给予小K正在的武器去应对后期的发展挑战。通过兴趣拓展,小K拥有更多的爱好,降低他的偏执面,拓展他的日常活动,链接他和同龄人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的兴趣,有助于建立社交的基础。同时,我们认为小K的情绪认知和控制有助于提升他的社交能力,当他能够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时,他才有可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更加恰当地解决冲突。同时我们使用区别性增强其他恰当行为(DRO)的方式,每四分钟强化小K恰当的行为;如果当下小K出现了问题/不恰当行为,老师会选择忽视等待下一个时距出现再强化;并且,每次强化都明确告诉小K我们喜欢他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可以增加他这些恰当行为在未来发生的概率。我们也增加了他同伴游戏的时间,借助桌游和集体游戏的载体,帮助他恰当地跟同伴游戏玩耍,拓张兴趣,提升社交能力。我们会事先调整小K的任务难度,由易到难,有利于建立课堂纪律,避免小K一上课就出现逃避的行为。



替代行为



前事干预中的很多干预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的,为了当时当下可以尽快地帮助孩子,我们还需要更加快速有用的替代行为,可以实现同一个功能(寻求关注/获得某物)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恰当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会产生情绪或者矛盾。


所以,针对需求无法被满足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要求说,“我还想再玩一下,可以吗?”,“XX,你先玩这个玩具,三分钟后可以跟我交换玩具吗”等方式帮助小K找到正确的方式来满足自己需求。随着情绪社交课程的发展,小K在学会被拒绝和延时满足后,老师就可以不用立刻满足小K的试试要求,这一替代行为的强化就可以消褪了。可是当下,为了小K更好地融入课堂,我们需要采取替代行为这一应急措施,只要他好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就要满足他的需求。


同样,我们还需要替代小K不恰当的求关注行为,比如爬柜子等。我们一样可以教小K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XX快看,我搭好小汽车了!”,“XX老师,我完成作业了”等恰当的语言引起他人的关注。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28.png




后效策略



我们重视预防,但是我们也有详细的策略去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行为。由于小K出现了伤己和伤人的行为,需要采取等级较高的后效策略,即惩罚。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使用惩罚措施,主要以正强化为主。万一我们必须使用惩罚,我们会更加小心惩罚的程度,以及搭配使用的强化策略。在我们中心,惩罚措施必须在家长同意后,督导监管下使用,慎重避免出现惩罚的错误使用。再次提醒,不可以随意更改后效策略中的惩罚步骤和等级,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走,以免伤害小K,形成错误的学习历史。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31.jpg




干预目标



当我们具体了定义了问题行为和干预方案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干预的目标和收集数据的方法。严谨的ABA还是使用数据说话,这样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我们的干预是否有效,也可以提醒我们是否需要调整我们的干预措施,指导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操作。


小K存在一定的泛化问题,并且中心有不同的授课老师,所以我们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小K在3个不同老师的课上达标,才算完成一阶段的目标。由于伤人/伤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中很严重的,我们一开始使用的惩罚措施也相应的充分,所以这一问题行为的目标是0。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34.png


注意事项



每个行为干预方案里面都有需要注意的个性化的事项,这也是行为干预里面需要事先培训好的,有助于所有参与的老师实现干预的一致性,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该干预的目标。比如,在进行过渡矫正的时候,老师需要保持平静中正的语气语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执行老师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37.png



由于该行为干预方案涉及伤人/伤己行为,我们还需要有紧急方案,在发生伤人/伤己行为的时候,安全保护小K和其他孩子。这样,各个老师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可以分工合作,立刻正确地执行方案,不浪费一秒钟。



微信图片_20220509192640.png


结语



小K的行为干预方案非常成功。现在小K的行为维持也很不错,兴趣丰富了,人也活泼了不少,在普通幼儿园里面也能够很好的跟其他小伙伴沟通,面对冲突/矛盾的时候,他能够尽量使用语言表述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即便不能如愿,他在老师的劝说下,也很快能够从情绪中走出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活动中去。幼儿园老师也反应,他现在的课堂纪律好了不少,不会出现故意的不恰当行为,现在还在积极地帮助老师成为了老师的“小助手”。


行为干预的成功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双方达到干预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慎重使用惩罚,使用惩罚的时候一定记得不能忘记强化,如果必须使用惩罚,一定记得搭配的强化措施